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>全部文章 >"头条热点"内的文章 >文章详情
1959年9月17日,白露已过,正值中秋,已经退休的李淑一从长沙赶到北京,和儿子柳晓昂一家过团圆节。
今日头条发表于:2021-09-10 19:35:21浏览:1366次TAG: #头条热点

1959年9月17日,白露已过,正值中秋,已经退休的李淑一从长沙赶到北京,和儿子柳晓昂一家过团圆节。这几天家里都很热闹,看着家中摆放的月饼和而儿子一家来回忙碌做饭的身影,李淑一不禁想起同在北京的另一位友人——毛泽东

到了9月22日这天,她将自己在两个月前写的《毛主席招宴蓉园喜赋》寄给毛泽东,并表达了想要参加国庆观礼、再次相见的愿望。

不过,当时毛泽东正在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一带进行为期一周的视察工作,一直到25日才回到北京,紧接着于26日下午,又在中南海一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。直到9月27日,毛泽东才空出时间给她回了信,这是他给李淑一的第四封信,同样也是最后一封信。

李淑一,柳直荀遗孀、杨开慧同窗好友加闺蜜,同时她还是毛泽东的好友,两人情深义厚,毛泽东还曾称赞她“抚孤成立,艰苦备尝,极为佩慰”。

那么,在这最后一封信中,面对李淑一想上天安门观礼的请求,毛泽东是如何回复的呢?作为建国后第一个十周年国庆大典,李淑一最终如愿参加了吗?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毛泽东与李淑一

夫妻英年献革命,不悔初心永追随

说到李淑一和毛主席,就不得不提杨开慧和柳直荀,他们不仅仅是两个交往密切的家庭, 更是四个彼此深交的好友。

杨开慧是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,柳直荀是李淑一的丈夫,四个年轻人在因缘际会下相识相交,拥有了共同的信仰。

1920年年初,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杨昌济先生因为重病在身,还没等到街上的积雪融化,便早早合上双眼,撒手人寰。作为女儿的杨开慧悲痛欲绝,她看着棺木中双眼静闭的父亲,身边是老先生半婿半生的得意门生毛泽东。

虽然没能在老先生生前和杨开慧结为夫妻,但毛泽东早已将杨家人当作是自己的亲人,他一边安慰着杨开慧,一边帮杨家料理关于杨老先生的丧葬事。

虽身死他乡,但因为杨老先生生前德高望重,他的棺木还是要运回湖南老家进行安葬,而作为家人的杨开慧也随之返回湖南,料理接下来的后事。

而在湖南,杨昌济生前好友李肖聃和柳午,在听到消息后,也纷纷前来参加杨家举办的追悼会。在会上,他们看着杨家孤儿寡母,也是心生不忍,于是便走到杨开慧一家人面前说:“杨老兄一走,你们孤儿寡母的日子肯定也艰难,以后不管是什么事,只要杨大姐开口,我们一定竭尽全力。”

正如他们所说,杨昌济一死,杨开慧原本想去上学,但是很多学校都以她剪了短发是“激进党”为由,拒绝让她进校。李肖聃听说了这件事,直接去杨家找上杨开慧,把她安排进了长沙福湘女中上学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杨开慧

李淑一是李肖聃的女儿,为了让女儿多多照顾杨开慧,他专门对李淑一说:“开慧那孩子命苦,父亲早早离世,母亲一个人支撑着杨家,淑一在学校的时候要多照顾照顾她。”

“父亲放心,我一定会照顾好她的。”

孤弱失父,这是在见到杨开慧之前,李淑一对她的第一印象。

可是等真见到了本人,李淑一却眼前一亮,因为杨开慧开明的思想和谈吐,都超出了很多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,让她感觉非常亲切。再加上她们和父辈们一样也是同窗同寝,没过多久,两个小姑娘就熟识了起来,后来李淑一也从杨开慧这边结识了柳直荀和毛泽东。

这年冬天,杨开慧拎着一个行李箱住进了毛泽东宿舍,并就此宣告两个人自由缔结姻缘,花十几块钱请朋友吃了顿饭,当他们在饭桌上宣布这件“不作俗人之举”的事后,李淑一大为震惊,并深受影响。

就在大伙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时,杨开慧看着一直单身的柳直荀和李淑一,突然有了做红娘的想法,于是她便跟毛泽东商量,打算撮合这对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李淑一

柳直荀作为毛泽东志同道合的战友,一直积极参与和计划学生爱国运动,并组织相关工作,不知不觉间,已经是湖南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。而李淑一在受杨开慧的影响下,也渐渐投身爱国运动中,因为信仰相同,这两个人越走越近,关系也越来越密切。

看着他们之间颇为默契的小动作,毛泽东几乎是想都不想就点头答应了:“直荀身边确实需要一个妻子照顾着,不过还是要事先问一下,看看他们两个人的意思。”

于是杨开慧找柳直荀,毛泽东找李淑一,夫妻俩开始了做红娘、牵姻缘的“工作”。

因为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,所以杨开慧直接发问,问柳直荀到底对李淑一是什么想法,柳直荀坦率地说:“我对她确实有好感,只要她同意,我随时都能结婚!”

此话一出,杨开慧心中非常高兴:“我这次来就是跟你们俩说媒的,听你这么说,我心里倒踏实许多,心在就等润之那边的消息了。”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柳直荀

相较于杨开慧的开门见山,毛泽东这边就更温和一点,他对李淑一说:“淑一同学,我跟开慧最近在帮直荀找一个对象,你跟他平日里走得近,知道他心里有喜欢的人吗?”

还不知道自己就是毛泽东“攻略”目标的李淑一,仔细想了想,然后摇了摇头说:“我好像并没有听他说过,你可以问问开慧,她跟直荀关系很好,可能会知道。”

经常跟杨开慧在一起,毛泽东自然知道柳直荀有没有心上人,于是便意有所指地说:“开慧说她经常从直荀嘴里听到跟你在一起工作的事,不知道你觉得直荀这个人怎么样。”

此话一出,就算李淑一再迟钝,也能听出这是问自己对柳直荀有没有意思的。她不禁回想起自己曾跟柳直荀一起工作的场景,微微红了脸,然后小声说:“我,我对他印象挺好的。”

“那安排你们俩结婚,你觉得怎么样?”毛泽东继续问,他也看出李淑一对柳直荀有好感,于是赶紧趁热打铁。

没想到毛泽东这么直接,李淑一满脸震惊,随后可能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,连忙让自己平静下来。看李淑一既紧张又担心的表情,毛泽东顿时笑了:“你放心,今天我来就是专门给你们俩说媒的。”

就这样,在经过毛泽东跟杨开慧两个人的撮合下,李淑一和柳直荀在1924年10月结为伉俪,经过毛泽东夫妇和柳直荀的影响,李淑一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,积极支持和协助丈夫的工作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柳直荀和李淑一的结婚照

在李淑一的帮助和掩护下,郭亮、夏曦、李维汉同志能得以安全顺利地进行斗争,从事革命活动。

1925年年初,毛泽东携夫人从上海“回湘养病”,听到消息后,柳直荀和李淑一便趁有空的时候前来看望他,为了感谢这对“媒人”夫妻,李淑一每次来都带了不少营养品,让毛泽东好好养病。

毛泽东和杨开慧也经常在杨家跟其他党内同志联系,有时一谈就到半夜,每到他们开会的时候,李淑一就会坐在门口替他们把风。

随着形势严峻,后来几个人想再见就更难了。1927年3月,杨开慧带着5岁的毛岸英从武汉回到长沙,到留芳岭看李淑一他们一家。

当时李淑一刚生下柳晓昂,一看到这个孩子,杨开慧连日奔波的疲劳顿时一扫而空,她高兴地抱起孩子,恭喜李淑一他们喜得贵子,然后又逗了孩子一会儿,就匆匆离开了。临分别前,李淑一还笑着说:“等你下次来,晓昂都要会说话了。”

当时行程忙,杨开慧只是笑了笑,并没有说话,不知道她当时是不是心中已经有了预感,还是她也在想以后见了晓昂,要不要让他喊自己一声阿姨。这一走,杨开慧再也没有回来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毛泽东和杨开慧

1930年,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入狱,同年11月14日,年仅29岁的她被敌人带到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,身中数弹后英勇就义。而柳直荀则是在此后不久的1932年9月14日,被杀害在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心慈庵。

莫大的悲哀和苦痛迅速笼罩在这两个家庭上空,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,李淑一经常在噩梦中惊醒,然后在床边哭泣,因为只要一闭上眼,她就能看到丈夫浑身是血地站在窗边,然后转身走出房门。梦中的李淑一下意识去追赶,却在刚要抓到丈夫的那一刻突然惊醒,空茫茫的黑暗中,她脸上早已因为悲痛而布满泪水。

可李淑一知道自己还不能倒下,她带着一儿一女在长沙府湘女中担任教师,将两个孩子养大成人。其中也有不少人给她介绍对象,但都被李淑一给拒绝了。

1949年10月1日,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当时正在福湘女中的李淑一听到这句话,第一反应就是跑回家,对着丈夫的画像说:“直荀你看,你的信仰实现了,你们成功了。”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柳直荀和李淑一合影

是啊,战士们以鲜血铸剑,终于换来了太平盛世。对此,李淑一非常激动,1950年1月17日,她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。在信中,她先是祝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扭转乾坤的胜利,然后将杨开慧牺牲的情景,以及自己在国民党统治区生活了20多年的痛苦经历。

当时毛泽东正在访问苏联,一直在国外待了两个月,然后在3月4日才回到北京。在看到李淑一的信后,毛泽东忍不住想起曾经四个人聚在一起吃饭、商讨大事的情景,只不过时过境迁,岁月带走了他们最爱的人,让留下来的他们陷入无尽的悲苦中。

4月18日当天,毛泽东写给李淑一一封信,在信中,他也对李淑一独自抚养孤儿幼女表达了深厚的敬佩和欣慰。这是毛泽东的第一封回信,虽然上面只有寥寥几个字,但在这封信背后,还有毛泽东和李淑一深厚的友情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毛主席写给李淑一的第一封手迹信

要知道,一段经历种种艰辛的友谊坚硬如金,经得起火炼,从延安时期到进京以后,不论是在工作上、学习上,还是在生活上、教育子女上,毛泽东对李淑一一家始终都给予着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
早在延安时期,他就曾向同志们打听过有关李淑一的情况,毕竟柳直荀烈士牺牲,李淑一虽然是家中长女,从小就承担照顾家人的重担,但她毕竟是一介女子,精力有限。

后来新中国成立后,他先后打电话问安,还派儿子毛岸英及杨开智、王海容等亲属前去看望问候,询问她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,希望能帮她。而且还几次问候李淑一的父亲李肖聃和公公柳午亭,尊称这两位老人为“老师”。

每每提到这件事,李淑一就非常感慨:毛主席运筹国家大事,还不忘关心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,我的感激之情无以名之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1957年1月25日,《诗刊》创刊号首次刊发了毛泽东在“马背上哼成的”诗词18首,当时时任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教员李淑一看到后,一直爱不释手,看着上面的白纸黑字,她忍不住想起了以前的往事。

当初在留芳岭散步时,杨开慧曾将毛泽东写给自己的《虞美人》给李淑一看,并念给她听。虽然到如今已经时隔30年,可每每想起那个时候,李淑一就仿佛看到杨开慧跟自己聊天说话的场景。只不过因为年代久远,她渐渐忘记了当时《虞美人》的内容,于是便在2月7日给毛泽东写信,索取词的全文做纪念,以慰思念故友之情。

在寄信的同时,李淑一也将自己所写的《菩萨蛮·惊梦》附上,希望能从毛主席那边得到一些指正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李淑一

而毛主席在看到这首诗时,藏在脑海最深处的那根弦被触动了,他端坐在书桌前,思绪也忍不住飘回过去,回想起那段清纯干脆的婚姻生活,以及对杨开慧的真挚爱情。

是啊,作为曾经以最真挚之心去爱的爱人,即便过去那么多年,每每想起,都能勾起毛泽东心中最深的依恋。最后他深深叹了口气,然后将几十年的眷恋之情凝聚于笔尖,写下了别具一格的悼亡诗《游仙》回复过去。

“我失骄杨君失柳,杨柳飘飏直上重霄九......”其中的“骄杨”指的是杨开慧,“柳”指的是柳直荀,是毛泽东所有诗词中,少见的悼念爱人和故友的词。

而且在诗中多有改动,单是毛主席在写“我失”时,就下意识写下“杨”字,等他反应过来时,最后一笔已然落下,毛泽东划了几下又不舍,便将其圈起来又做改动。或许在写完这篇词作时,毛主席自己也看了好久,最后才依依不舍地才进信封,寄给李淑一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1958年1月1日,经毛泽东同意,这首《游仙》在湖南师范学院院刊《湖南师院》上公开发表,题为《蝶恋花·赠李淑一》,后来又经改动,将“赠”改为“答”,就变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

毛泽东在这封写于1957年5月11日的信中,还曾专门叮嘱李淑一说:“暑假或者寒假你如有可能,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。”

短短的一句话,让李淑一感受到了毛泽东的深情,于是在这年7月10日,她和杨开智夫妇、李崇德等人一起来到板仓,他们在杨开慧的目前摆放花果,诵读祭文......

除了代毛主席扫墓,李淑一等人还观看了杨开慧的故居,在看到杨开慧和毛岸英、毛岸青同年时代的合影时,李淑一再也忍不住,任由泪水打湿她衣襟。之后,她将祭扫情况写信报告给了毛泽东,并附上《祭杨开慧烈士文》。

12月17日,毛泽东亲笔写了第三封信,并附赠500元,只不过收到这笔钱后,李淑一将它们全都存了起来,当作纪念。在第三封信中,毛泽东曾提到自己将会在不久时候去湖南一趟,并称“可谋一晤”。

1959年夏天,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韶山,并在6月27日于长沙短暂停留。在这段时间里,毛泽东于蓉园接见了李淑一,并向在坐的华国锋等人介绍说:“这位就是李淑一,是开慧生前的好朋友,之前写的《蝶恋花》,就是为了应她当时写给我的诗。”

会见结束后,毛泽东和李淑一合影留念,并留她同餐。或许是好不容易见到早年的故友,一时感慨甚多,饭后他们还一起看了湘戏,散戏后,他们二人才握手告别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相隔三十年的再次相会,让李淑一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,为了纪念这段时光,她又写了一首七言律诗,也就是开头寄出去的那首《毛主席招宴蓉园喜赋》。

1959年9月18日,正值中秋佳节,和李淑一能跟家人无忧无虑地相聚不同,毛泽东在当天晚上便开始视察山东、河南、河北三省,回来之后又处理了一些事情,才空出时间来看李淑一的信。

在信中,对于李淑一想去天安门的要求,毛泽东回信:

淑一同志:

信收到,诗亦读了,大为感谢!观礼及上天安门可能不行,待问一下情况看看,如无回信,即是不行了。季范先生一家的事也同一例。一星期后,如有时间,拟请你来此一叙。如无时间,则作罢论,尔后还有见面的机会。

祝健。

毛泽东

九月廿七日

信中所提到的“季范先生”,是毛泽东的亲姨表兄的王季范,因为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,所以后被人称他“九阿公”,毛泽东则亲切地叫他“九哥”。

和李淑一一样,这位九哥也是毛泽东的故人,曾在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给过他许多帮助,1972年夏,王季范病故时,毛泽东所送的花圈上便写着“九哥千古”。

对这两位关系非同一般的人并非过分的请托,毛泽东也没有满口应承,而是谨慎对待。曾经跟随毛泽东15年之久的卫士长李银桥说过,这是毛泽东独具魅力的人际关系处理原则和待人接物的方式,同时兼具了原则和人情两点。

1959年9月30日,李淑接到了中央统战部寄来的观礼请帖。当天广场上站满了人,天气也非常好,李淑一站在在人群中,一直观望着天安门城楼上,等着毛主席的身影出现。

过了不久,伴随着众人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喊声,毛主席登上了城楼,看到他的那一刻,李淑一激动极了,虽然因为从小深受教育的缘故,她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大声喊着“毛主席”这三个字。但她也因此兴奋地不停鼓掌,似乎希望毛主席能从这冲天的高呼中听到自己的鼓掌声,拍到最后,李淑一的手都拍得通红发烫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毛主席

在最后一封信中,毛泽东称今后有机会还能再见一面,李淑一也一直都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,但是岁月弄人,李淑一并没有等来两个人的相遇,反而等来了分别。

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与世长辞,在上海妹妹家客居的李淑一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,她连忙赶回北京,与儿子柳晓昂和孙女柳小立一起,到人民大会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。

在大会堂中,她向这位相交了半个世纪的老友做了最后的告别。失去了曾经深交的最后一个朋友,李淑一对于曾经好友们留下来的遗物分外珍惜,有人想看时,她也只是用相机拍下来。

到了1977年,正值毛泽东逝世一周年,李淑一将《毛主席招宴蓉园喜赋》一诗做了修改并附记,发表在这年第十期《诗刊》上以表哀思。

1959年,杨开慧闺蜜李淑一致信毛主席:想上天安门观礼,结果如何

1997年6月13日,李淑一逝世,为绵延了大半个世纪的传奇画上了句号,中央文史研究馆在悼词中说:“李淑一对为革命牺牲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伴随了她的一生,因此有了她与毛泽东主席非同寻常的交往,以及那首感天地、泣鬼神的《蝶恋花》词”。

“花开花谢正相逢,怎奈岁月不情。月圆正与月缺终,最不舍故人情。”

虽然李淑一这一生艰难困苦,但却坚守初心养育了一大批学子,后来她魂归故里,怕也是重新找那些以往的老友叙旧了吧。